- 最新进展
- 产品信息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31受体α亚基(IL-31RA)已成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靶点。作为一种主要表达于周围感觉神经元和部分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IL-31RA在与配体IL-31结合后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直接参与瘙痒信号的产生与传递。2022年,一款以IL-31RA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在国际上获批,用于特应性皮炎相关瘙痒的治疗,标志着瘙痒治疗正式步入精准靶向时代。
一、什么是IL-31RA?其结构与信号机制如何?
IL-31RA是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一员,需与Oncostatin M受体β亚基(OSMRβ)形成异源二聚体方可高效结合IL-31并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该受体广泛分布于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角质形成细胞及部分树突状细胞中。IL-31结合后主要通过JAK-STAT和MAPK通路诱发神经超敏和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强烈瘙痒感。
从结构上看,IL-31RA包括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个部分,其中胞外区负责与IL-31特异性结合,胞内区则介导下游信号分子的招募与活化。该受体在多种Th2型炎症疾病中高表达,是连接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调控瘙痒的关键分子。
二、IL-31/IL-31RA通路如何引起瘙痒?
在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疾病中,免疫细胞释放大量IL-31,该细胞因子与神经元表面的IL-31RA结合后,可引起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如TRPV1和TRPA1)活化,并促使神经肽(如 Substance P)释放,从而增强瘙痒信号的传递。同时,该通路还会导致神经纤维异常增生并伸向表皮,进一步放大瘙痒感受。
这一机制不仅解释了为何此类患者出现反复搔抓行为,也为开发阻断IL-31RA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哪些临床研究支持靶向IL-31RA治疗瘙痒?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使用抗IL-31RA单抗可显著改善患者瘙痒程度和生活质量。一项发表于权威期刊的三期研究显示,接受该靶点抗体治疗的患者在短短数周内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下降,夜间醒来次数减少,皮损严重程度也得到相应改善。药物整体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事件多为轻至中度,未报告严重信号。
这些结果不仅确认了IL-31RA作为治疗靶点的有效性,也突出了其在慢性瘙痒疾病管理中的潜力。
四、与其他瘙痒治疗靶点相比,IL-31RA有何独特之处?
既往的瘙痒治疗多依赖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往往广泛抑制免疫反应,伴随较多副作用,且对多数慢性瘙痒患者效果有限。而针对特定信号通路(如IL-4Rα、JAK-STAT)的新型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未完全满足需求。
IL-31RA抑制剂的特点在于其作用机制直接针对“免疫–神经对话”核心,从源头上抑制瘙痒信号的发生与传导,不仅起效更快,也更具病理特异性。该机制也为非皮炎类瘙痒疾病(如尿毒症瘙痒和胆汁性瘙痒)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五、靶向IL-31RA的研究将来还有哪些发展方向?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应性皮炎,但IL-31信号通路也可能在其他类型瘙痒疾病中发挥作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探索该受体在慢性肾病相关瘙痒、淋巴瘤相关瘙痒等疾病中的表达与功能;开发双特异性抗体或联合用药策略,以提升治疗效果;并通过影像学及生物标志物分析,进一步揭示其调控神经免疫互作的深层机制。
结语
以IL-31RA为靶点的治疗策略为慢性瘙痒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该受体在瘙痒信号传导中的核心地位已被多项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其特异性抑制剂不仅彰显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推动瘙痒治疗从对症处理迈向精准靶向调控。随着未来更多研究成果的涌现,IL-31RA有望成为多种瘙痒疾病的基础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