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进展
- 产品信息
最新进展
抗体偶联药物(ADC):精准打击癌症的新利器
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精准打击癌细胞的有力武器。ADC药物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靶向能力和强效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能力,通过连接子将两者结合,实现了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DC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药物获得批准,国内也有众多企业加入研发行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ADC药物及其靶点蛋白。
ADC药物的构成与作用机制
抗体偶联药物(ADC)由三部分组成: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和连接子。单克隆抗体负责识别并结合癌细胞表面的特定靶点蛋白,细胞毒性药物则用于杀死癌细胞,而连接子则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确保药物在体内稳定存在并在到达癌细胞后释放毒性药物。
ADC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
靶向识别:单克隆抗体识别并结合癌细胞表面的靶点蛋白。
-
内吞作用:癌细胞将ADC药物内吞进入细胞内。
-
药物释放:连接子在细胞内特定环境下断裂,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
-
杀伤癌细胞:细胞毒性药物作用于癌细胞,导致其死亡。
ADC药物的靶点蛋白
叶酸受体α(FRα)
叶酸受体α是一种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的蛋白,如间皮瘤(72-100%)、三阴性乳腺癌(35-68%)、卵巢癌(76-89%)和非小细胞肺癌(14-74%)。FRα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进展密切相关,使其成为ADC药物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
-
FRα ADC药物:一种针对FRα的ADC药物,由FRα单抗和化疗药物偶联。目前正在进行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前数据和初步的临床效果。
组织因子(TF)
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内皮下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止血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可以上调肿瘤细胞TF表达,促进肿瘤的生长、血管生成、转移和血栓形成。
-
TF ADC药物:一种针对TF的ADC药物,由TF抗体和MMAE偶联。正在进行针对多种实体瘤的临床研究,包括子宫颈癌、卵巢癌等。初步临床结果显示,该药物在高表达TF的肿瘤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LIV1
LIV1是一种跨膜蛋白,属于锌转运体ZIP超家族。它在激素控制组织中表达,对雌激素水平敏感,与HR阳性乳腺癌相关。此外,LIV1也在胰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癌症中检测到。
-
LIV1 ADC药物:一种针对LIV1的ADC药物,由LIV1抗体和MMAE偶联。正在进行针对乳腺癌的1期临床研究和多种实体瘤的2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该药物在LIV1高表达的肿瘤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可以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CEACAM)
CEACAM是一类免疫球蛋白相关蛋白家族,在多种上皮组织的细胞膜上表达,参与细胞粘附、分化、增殖和生存。CEACAM5在多种肿瘤中高度表达,成为ADC药物开发的主要靶点。
-
CEACAM5 ADC药物:一种针对CEACAM5的ADC药物,由CEACAM5抗体和DM4偶联。正在进行针对CEACAM5阳性非鳞状NSCLC患者的多项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该药物在高表达CEACAM5的肿瘤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未来展望
抗体偶联药物(ADC)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除了上述靶点蛋白,HER3、Mesothelin、c‑Met等靶点的ADC药物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ADC药物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国内企业在ADC药物的研发中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ADC药物获得批准,标志着国内ADC药物研发的崛起。
ADC药物的研发不仅需要科学家们在抗体、小分子毒性药物和连接子等关键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还需要在临床检测和试验方案上进行优化。未来,随着更多ADC药物的获批上市,我们有理由相信,癌症治疗将进入一个更加精准、高效的新时代。
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