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F 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动态装配机制及生物学功能

SCF(SKP1-CUL1-F-box protein)复合物作为 cullin-RING 连接酶(CRL)超家族的核心成员,是真核细胞中功能最广泛的 E3 泛素连接酶之一。其通过选择性识别并泛素化靶蛋白,调控细胞周期进程、信号转导及应激响应等关键生物学过程。

  • 最新进展
  • 产品信息
最新进展

SCF(SKP1-CUL1-F-box protein)复合物作为 cullin-RING 连接酶(CRL)超家族的核心成员,是真核细胞中功能最广泛的 E3 泛素连接酶之一。其通过选择性识别并泛素化靶蛋白,调控细胞周期进程、信号转导及应激响应等关键生物学过程。与多数多亚基复合物的稳定装配模式不同,SCF 复合物通过动态组装与解离实现功能转换,这一过程依赖调控因子 CAND1 的精密调控。本文系统阐述 SCF 复合物的结构组成、动态装配机制及其在生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揭示其作为细胞功能调控枢纽的分子基础。
   

一、SCF 复合物的结构组成与核心功能

SCF 复合物通过模块化结构实现功能多样性,其核心组成与催化机制的保守性为其广泛参与细胞调控提供了结构基础。

(一)亚基组成与组装模式

SCF 复合物由四个核心组分构成:

 

CUL1:作为支架蛋白,其 N 端与 SKP1 结合,C 端通过 RING 结构域招募 E2 泛素结合酶(如 RBX1),形成催化核心;

SKP1:衔接蛋白,通过其 N 端结构域与 CUL1 的 N 端重复序列相互作用,C 端则结合 F-box 蛋白,介导底物识别模块与催化核心的连接;

F-box 蛋白(Fbps):家族成员超过 70 种,均含 F-box 结构域(与 SKP1 结合)和特异性底物识别结构域(如 WD40 重复序列、亮氨酸拉链等),决定复合物对靶蛋白的选择性;

RBX1:含 RING finger 结构域,作为 E2 酶的结合位点,将泛素分子转移至靶蛋白。

  

SCF 的组装遵循 “预组装亚复合物” 模式:CUL1 与 RBX1 预先形成稳定的催化亚复合物,而 SKP1 与特定 F-box 蛋白组成底物识别亚复合物,二者通过 SKP1-CUL1 的相互作用组装为功能性全酶。这种模块化设计使 SCF 能通过更换 F-box 蛋白快速适应不同的底物降解需求。

(二)泛素化催化机制

SCF 介导的泛素化过程依赖多酶级联反应:首先,E1 泛素激活酶通过 ATP 依赖的方式将泛素活化并转移至 E2;随后,SCF 的 RBX1 结合 E2 - 泛素中间体,通过 CUL1 的构象变化将泛素转移至靶蛋白。靶蛋白的识别通常依赖其表面的 “降解决定子(degron)”,如磷酸化位点(如细胞周期蛋白的 Thr161 位点),F-box 蛋白通过特异性识别该位点实现底物的精准选择。
泛素化修饰后,靶蛋白被 26S 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这一过程的可逆性(通过去泛素化酶)与时空特异性(通过底物磷酸化等修饰),使 SCF 能动态调控靶蛋白的丰度,参与细胞周期转换(如降解 Cyclin E)、信号通路激活(如降解 IκBα 以释放 NF-κB)等过程。
  

二、SCF 复合物的动态装配与调控机制

  

SCF 复合物的功能多样性不仅依赖 F-box 蛋白的多样性,更得益于其动态装配与解离的特性,而这一过程由 CAND1 与 neddylation 修饰系统协同调控。

(一)CAND1 介导的动态组装与解离

CAND1(cullin-associated and neddylation-dissociated 1)是调控 SCF 动态平衡的核心因子,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失活状态 SCF 的解体与活性复合物的重新组装:

 

识别与结合:CAND1 特异性结合去 neddylation 修饰的 CUL1-RBX1 亚复合物,通过其 N 端结构域与 CUL1 的 N 端凹槽结合,同时 C 端结构域覆盖 CUL1 的催化界面,阻止其与 SKP1-Fbp 亚复合物结合;

构象调控:冷冻电镜结构显示,CAND1 结合后诱导 CUL1 发生构象翻转,使 SKP1 的结合位点暴露,同时破坏原有 SCF 复合物的稳定性,促进 SKP1-Fbp 亚复合物解离;

循环利用:解离后的 CUL1-RBX1-CAND1 复合物可重新招募新的 SKP1-Fbp 亚复合物,在 neddylation 修饰的驱动下释放 CAND1,形成新的功能性 SCF。这种 “拆装配对” 机制确保细胞内有限的 CUL1 资源被不同 F-box 蛋白高效利用,适应多样化的底物降解需求。

(二)Neddylation 修饰的开关作用

CUL1 的 neddylation 修饰(通过类泛素分子 NEDD8 共价结合)是 SCF 活性的关键调控开关:
  

激活机制:NEDD8 通过 E1(APPBP1-UBA3)、E2(UBC12)酶系统结合 CUL1 的 C 端 WHB 结构域,诱导其构象变化,增强 RBX1 与 E2 的相互作用,提升泛素转移效率;

失活与重置:COP9 信号体(CSN)作为去 neddylation 酶,可移除 CUL1 上的 NEDD8,使其恢复与 CAND1 的结合能力,进入下一轮组装循环。

neddylation 与 CAND1 的协同作用,形成 “活性 - 失活” 的动态平衡:活跃的 SCF 复合物通常结合 NEDD8 并处于催化状态,而失活的 SCF 则与 CAND1 结合,等待重新组装。
 

三、SCF 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网络

SCF 通过调控关键蛋白的降解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其功能异常与肿瘤、发育缺陷等疾病密切相关。

(一)细胞周期调控

SCF 在细胞周期的各阶段均发挥核心作用:
  

G1/S 转换:SCF⁽ᵖ⁴¹ˢᵈⁿ⁻¹⁾通过降解 Cyclin E 和 p27 等抑制因子,促进细胞进入 S 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SCF⁽ᵖ⁴¹⁾介导 securin 的降解,激活分离酶,确保染色体正确分离。
这些过程的精准调控依赖 F-box 蛋白的时序性表达,如 G1 期高表达的 Skp2 特异性识别磷酸化的 p27,而后期则通过其他 F-box 蛋白切换底物谱。

(二)信号通路的动态平衡

SCF 通过降解信号通路中的调控因子维持信号强度的稳态:
  

Wnt 信号:SCF⁽β⁻ᵀᴿᶜᴾ⁾在没有 Wnt 配体时降解 β- 连环蛋白,抑制通路激活;Wnt 激活后,该降解过程被阻断,β- 连环蛋白入核启动靶基因表达;

炎症反应:SCF⁽β⁻ᵀᴿᶜᴾ⁾通过降解 IκBα 释放 NF-κB,启动炎症因子表达,而炎症信号的终止则依赖于新合成 IκBα 的再次结合与降解。

(三)应激响应与代谢调节

在氧化应激、DNA 损伤等胁迫条件下,SCF 通过快速降解应激相关蛋白启动适应性反应:

 

DNA 损伤修复:SCF⁽ᵉᵐᵐᵃ⁻¹⁾降解 DNA 损伤检查点蛋白 Chk1,促进细胞从 G2 期阻滞中恢复;

代谢稳态:SCF⁽FBW7⁾降解 SREBP1 等脂质合成调控因子,维持脂代谢平衡。

    

四、SCF 动态调控的研究进展与意义

近年来,冷冻电镜技术的应用为解析 SCF-CAND1 复合物的动态构象提供了关键 insights。德国 Max Planck 研究所的 Schulman 团队通过解析不同组装状态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 CAND1 通过 “构象锁定 - 翻转 - 释放” 机制调控 SCF 组装的分子细节:CAND1 的结合使 CUL1 的 N 端与 C 端形成 “搭扣” 结构,封闭催化位点并促进 SKP1-Fbp 解离;而新的 SKP1-Fbp 亚复合物结合时,通过变构效应破坏 CAND1 的结合界面,启动活性 SCF 的重新组装。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多蛋白复合物动态装配的普适机制,更为靶向 SCF 功能的疾病治疗提供了结构基础。
SCF 复合物的动态调控网络体现了细胞通过有限分子资源实现功能多样性的高效策略。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组织中 F-box 蛋白的表达谱与底物特异性,以及 SCF 与其他 CRL 家族成员的协同机制,为理解细胞稳态调控及疾病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结语

SCF 泛素连接酶复合物通过模块化结构与动态组装机制,成为细胞内蛋白质降解调控的核心枢纽。其依赖 CAND1 的 “拆 - 装” 循环与 neddylation 修饰的 “活性开关”,实现了对 70 余种 F-box 蛋白的高效调度,从而精准响应细胞周期、信号转导及应激等多重需求。深入解析 SCF 的动态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细胞功能网络的组织原理,更为开发靶向泛素化系统的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优爱蛋白(UA Bio),重组蛋白专家

优爱蛋白专注于提供药物研发、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基础科研所需各种蛋白类试剂原材料和服务,包括药物靶点蛋白、免疫检查点蛋白、细胞因子、工具酶、 蛋白定制表达、全长跨膜蛋白开发等。优爱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专业服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靶点蛋白 | 膜蛋白 | 细胞因子 | 酶 | 病毒抗原 | 蛋白定制
买抗体(国产)找优爱 www.ua-bio.com | 团队15年抗体开发经验
南京优爱生物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邮箱:order@ua-bio.com 热线:0571-87565022
公众号
产品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