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 - 罗丹明 110:照亮去泛素化酶活性的荧光探针
在 DUBs 研究中,泛素 - 罗丹明 110(Ubiquitin-Rhodamine 110)作为一种高效荧光探针,凭借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成为解析酶活性、筛选抑制剂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s)家族研究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 最新进展
- 产品信息
一、引言
二、泛素 - 罗丹明 110 的分子设计与检测原理
(一)分子结构特征
(二)荧光检测机制
三、在 USP1 活性检测中的核心应用
(一)体外酶学特性研究
动力学分析显示,USP1-UAF1 复合物对探针的切割效率(kcat/Km)显著高于单独 USP1,证实 UAF1 的激活作用;
点突变实验中,C90(催化三元组关键残基)突变后荧光信号几乎完全消失,直接验证催化核心的必要性。
(二)细胞内活性可视化
在 HeLa 细胞中,荧光信号主要富集于细胞核(与 USP1 的核定位一致);
紫外线诱导 DNA 损伤后,核内荧光强度 1 小时内提升 2.3 倍,提示 USP1 活性被激活以参与 DNA 修复;
USP1 敲除细胞中荧光信号降低 72%,证实探针的特异性。
四、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一)显著优势
高灵敏度与特异性:检测限达纳摩级,泛素部分确保仅响应 DUBs,对其他蛋白酶无交叉反应;
实时动态监测:荧光信号随酶切反应实时变化,可获取动力学参数,优于 Western blot 等终点检测法;
高通量兼容性:适用于 96/384 孔板体系,无需放射性标记,可快速筛选抑制剂。
(二)现存局限
底物模拟限制:单泛素结构无法完全模拟多泛素链或泛素化靶蛋白的天然构象,可能影响部分 DUBs 的识别效率;
细胞递送挑战:未经修饰的探针膜穿透性差,化学修饰(如 PEG 化)可能降低其与酶的结合活性;
复杂体系干扰:血清或细胞裂解液中的成分可能淬灭荧光,需优化缓冲体系以降低背景。
五、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价值
在体外筛选中,通过监测荧光强度变化可快速评估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如对 KSQ-4279(USP1 变构抑制剂)的 IC50 测定显示,其半数抑制浓度与细胞实验结果偏差小于 15%;
结合荧光偏振技术可区分抑制剂作用模式(竞争性 / 非竞争性),为构效关系分析提供依据;
细胞水平实验中,修饰后的探针可验证抑制剂的胞内活性,如候选化合物处理后,肿瘤细胞内荧光信号降低幅度与抑制剂浓度呈线性相关,为体内实验提供前期数据。
六、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