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进展
- 产品信息
一、引言
二、杆状病毒滴度检测的技术背景
(一)滴度检测的必要性
重组病毒筛选:验证纯化后病毒活性,排除缺陷病毒;
病毒扩增:监测 BV 增殖效率,确保滴度达 10⁶~10⁸ PFU/mL,满足大规模感染需求;
细胞感染:依据滴度计算 MOI(感染复数)——MOI 过高致细胞过早裂解,过低则降低蛋白表达效率,精准控制比例是工艺稳定的核心。
(二)宿主细胞与检测的关联性
Sf9 细胞:对 AcNPV 敏感性高,贴壁生长时形态规则,是病毒扩增与滴度检测首选;
Sf21 细胞:直径大于 Sf9,空斑更易观察,适合精细化检测;
Hi5 细胞:更适分泌型蛋白表达,对杆状病毒敏感性较低,较少用于滴度检测。
三、杆状病毒滴度检测的常用方法
(一)空斑形成实验:“金标准” 检测
对数期 Sf9 细胞铺板(2×10⁵ cells/mL),贴壁 4~6 小时形成单层;
病毒液 10 倍梯度稀释(10⁻²~10⁻⁸),每稀释度 3 个重复孔,每孔加 100~200 μL 病毒液,37℃孵育 1 小时;
吸除病毒液,加 40℃低熔点琼脂糖培养基,凝固后 27℃培养 5~7 天;
计数 10~100 个空斑的稀释度,按 “滴度 = 空斑数 × 稀释倍数 / 感染体积” 计算。
(二)终点稀释法:半定量替代方案
Sf21 细胞铺 96 孔板(1×10⁴ cells / 孔),贴壁 24 小时;
病毒液 2 倍或 10 倍稀释(10⁻¹~10⁻¹²),每稀释度 8~12 复孔,加 100 μL / 孔;
27℃培养 7~10 天,记录 CPE 孔数;
用 Reed-Muench 法计算 TCID₅₀,按 “1 TCID₅₀≈0.7 PFU” 换算。
(三)快速检测技术:效率升级方案
免疫荧光法(IFA):感染后 24~48 小时,用抗病毒结构蛋白抗体(如抗 Polh 抗体)结合荧光二抗,计数阳性细胞推算滴度。周期缩至 2~3 天,灵敏度高,但需特异性抗体,成本较高;
实时定量 PCR(qPCR):检测病毒保守基因(如 Polh、p10)拷贝数,结合换算系数(1×10⁶拷贝≈10³~10⁴ PFU)得活性滴度。6 小时内完成,通量高,但无法区分活性与非活性病毒,需结合传统方法验证。
四、滴度检测在生物制品质控中的应用
(一)生产工艺控制
rAAV 载体生产:需 BV 滴度达 10⁷ PFU/mL 以上,才能实现 Sf9 细胞高效包装(产量 10¹⁴ VG/L);
亚单位疫苗生产:如 FluBlok® 生产中,依滴度控制 MOI(5~10),确保 Sf9 细胞高效表达 HA 蛋白;
重组蛋白生产:根据滴度调整感染时间,避免细胞过早裂解影响蛋白分泌。